第三节 太宗赵光义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寇准
  •   赵光义(939~997),北宋第二代皇帝。初名匡义,又改名光义,即位二年又改名炅。太祖赵匡胤胞弟,母为昭宪皇后杜氏。公元976年即位,在位22年。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赵光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当赵匡胤在后周功业显赫、地位日高时,比他小12岁的赵匡义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在"陈桥驿兵变"中,赵匡义为其兄代周自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赵匡义以赵匡胤胞弟的身份最适于出面,沟通内外,结交军士,抚定众心。由于赵匡义充当了前台主角,才使得蓄谋夺位的赵匡胤可以扮演一个较为超脱的角 色。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了避讳,赵匡义改名为光义,另一个弟弟赵匡美也改名为光美。

      杜太后对次子光义格外疼爱,但是要求也比较严 格。赵光义每次外出,太后总是要他与赵普在一起,并且刻画日影约定归来的时间,赵光义从来不敢违背母命。杜太后要光义多与赵普接触,一是为了让他向赵普学 习处世之道,二是因为赵普是太祖甚为倚重的国家重臣,结交他可以巩固和提高光义的地位。这些也是杜太后的深远用心。

      担任开封府尹,对 于赵光义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作为国家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府尹对国家军政要务起着上承下达的作用。从建隆元年(960)到开宝九年 (976),赵光义当了16年的开封府尹,锻炼了实际处理政务的才能。他利用开封府尹的地位,在开封府中广延豪俊,聚集一批幕僚、军校,文武皆备。通过广 置党羽,内外交通,赵光义在开封府时势力大盛,威望日高,羽翼渐丰,为他日后争夺帝位及治国安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于是赵光义因金匮之盟即位。

      不管金匮之盟是否真有其事,赵光义以皇弟身份继承皇位在正统的封建世袭制中并非名正言顺,而且在太祖平定诸侯国的统一战争中,他没有任何建树。他感到要想巩固帝位、帖服人心,必须树立自己的威望。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下令再次进攻北汉。双方苦战数月,北汉终于灭亡。至此,所谓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全部结束。赵光义乘灭北汉的余威, 率大军征讨辽朝。此役开始虽有小胜,但在高梁河一战中却大败而回,赵光义本人也差点被辽军俘虏。对此,赵光义一直心有余悸,所以第二次伐辽时,就不再御驾 亲征了,而是出动30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北上攻辽。但在此战中,由于宋军指挥不当,各路军缺少合作,纷纷败绩。杨业父子血战陈家谷,不屈身死,边境大 震。云、应、朔诸州将吏都弃城而逃,三州复为辽军占领。辽军又乘胜进入宋境,深入深(今河北深县)、德(今山东德州)、邢(今河北邢台)等州,抢掠一空, 使宋朝边民蒙受重大损失。

      端拱元年(988)秋八月,北部边境警报接连。太宗赵光义满面愁容,对群臣说:"契丹不肯收兵,经常骚扰河朔,看来不得不大举北伐了。"但他心里却对出师一点把握都没有,已经完全失去了当初北伐时踌躇满志的信心和决心。朝中一些大臣开始提出主和与主战两种不同的政见。

       宋太宗晚年,守内虚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因此,对辽由攻到守,准备和解。而辽朝的萧太后对宋朝多次北伐却耿耿于怀,向宋摆开了进攻的阵势进行威 胁,并帮助李继迁继续削弱宋朝的力量。宋太宗为了防守,使宋军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疏浚、开拓边地河道,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塘沽海口,利用河 渠塘泊,筑堤储水,深十余尺,作为屏障,曲曲弯弯,东西900里。沿塘设置28寨,125军铺,士兵3000余人,部署兵船100余艘,往来巡警,以防辽 国骑兵的奔突。对于辽军的入侵,"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结果束缚了将士的手脚。守边将领只好得过且 过,"始受命则惟以攻坚陷阵为壮图,及遇敌则惟以闭垒塞门为上计"。真正能对辽军作战的将领屈指可数。从此,宋朝军队的作战能力越来越弱了。

      两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所确定的方针、政策,其中太祖法度主要在于军事、政治方面,而太宗除了对太祖法度作了进一步完善外,又着重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规范。

       科举制度虽始于隋唐,但真正完善是在北宋。到宋初,门阀制度不复存在,科举向文人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只要文章、赋合格, 都可录取。太宗扩大了取士的规模,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数额远远超过唐代及宋太祖时。太宗还促进科举制度日趋严密、完整,有效地防止了考官利用试卷作 弊。

      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五代以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但直到太祖时,三馆的物质条件都很差。太宗亲自为三馆 选定新址,并亲自规划,新馆舍精美壮观,可与皇宫的建筑媲美。一年后工程竣工,定名为崇文院。到太宗晚年,崇文院及秘阁的藏书已十分丰富。他颇为自负地对 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写购求,今方乃数万卷。千古治乱之道,并在其中矣。"

      在广泛搜求图书的同时,太宗先后组织一批文人编纂了几部大型类书。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刚刚即位几个月的太宗就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十多人编纂《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等书。这两部巨著与同时期的《文苑英华》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太宗执政较为勤谨。为了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基础,他亲自挑选人才,甚至于忘了饥渴。通过召见临问以观其才,优秀者提拔重用。他对近臣说:"朕每看见布衣缙 绅中有才志受推戴的,就替他的父母高兴。"太宗每天一早就到长春殿受朝,听完百官的政务汇报,就到崇政殿去处理政事。等到中午,还来不及吃饭。

       太宗自言不喜游猎,确属事实。端拱元年(988)九月,他对侍臣说:"朕每念古人禽荒之戒,自今除有司顺时行礼之外,更不会到附近游猎。"命将五坊中所 饲养的鹰犬,全数放生,并下诏令天下不要再来进献。淳化三年(992)十月折御卿(佘太君的二哥,"折"同"佘")进贡的花鹰,太宗让人把它放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