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的四次沉浮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寇准

  •    寇准北宋的一个宰相。在宰相的位置上,他头顶着风风雨雨,肩扛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护送着虚弱的北宋王朝走过了一段坎坷的年代,也走完了自己几经沉浮的人生岁月。
        寇准的宰相实在是不好当。皇上的昏庸,小人的谗言,边疆的狼烟,百姓的疾苦,国力的虚弱,一切的一切全压在寇准的肩头。历史,没有给寇准安排"汉唐盛 世",也没有安排一个英明的君王。时局铸定了寇准不可能有吕尚、李斯的伟业。也不可能有萧何魏征的潇洒风光。属于寇准的是如履薄冰,是捉襟见肘,是外敌 入侵,是一贬再贬的苦难人生。
       寇准,出生在关中道渭河边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19岁那年,寇准赶赴开封参加宋太宗亲自主持的全国会试。在殿试大堂下,年轻的寇准面对太宗的提问,不卑不 亢,对答如流,超人的才华和胆识显示了他的不凡不俗。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识和刚直的性格,便破格录取了年龄不足二十岁的寇准。
       寇准被宋太宗录取后的第二年,就去四川巴东县当了知县。寇准有才华,也遇到了好机会。知县之职为寇准提供了用武之地。不到半年时间,巴东县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老百姓亲切地称年轻的寇知县为"寇巴东"。
        宋太宗非常器重年轻的寇准,提升他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主持官员的考核与选拔工作,把组织人事的大权放心地交给了寇准。精通四书五经的寇准非常 感激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也正因四书五经的滋养和他那刚直不阿的做人原则,寇准把对皇上的"知恩图报"之情全然地落实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上。
      
        寇准负责的人事、组织工作,难度不是各级官员的考核、奖惩、罢免等具体的事项。难就难在皇帝身边重臣之间那无形的关系网,而难中之难就是皇帝的任人惟亲。 要做好各级官员的选拔任命工作,就必须从高官重臣做起,而皇帝身边的人就是突破口。寇准认准了人事工作的要害所在,他下决心要在皇帝身边的重臣身上动手术 刀,以敲山震。他义无返顾地闯入了雷区,要用正义之剑剔除宋王朝中枢神经上的毒痈,要用贪官污吏的人头正法、正风、正百官。
       公元991年春季,中原地区大旱百日,禾苗枯死,饥民遍野。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议抗旱安民的办法,许多大臣都讨好太宗说:"水灾旱灾都是天命,古代圣君在位 也经常发生,不必忧虑。"皇帝问及寇准,寇准借机将一桩御批的错案与旱灾联系起来向太宗陈述:"天人之间应有感应,大旱百日不止,说明朝廷有用刑不公之冤 案。"言外之意是天子犯了天条,若不及时纠正,上天一定会惩罚的。寇准无畏地触摸高压线,旁敲侧击地在大殿上耍花招,气得皇上愤怒地拂袖回宫。
        退朝后的太宗反复思考着寇准的话,觉得寇准的话里有话,便又把寇准召进宫里,要他讲出用刑不公的具体事实。寇准要求皇上将两府的大臣及有关的当事人都叫到 宫里。他当着皇上及众位大臣,义正辞严地揭露了祖吉、王淮受贿一案的刑罚不公。祖吉受贿少,被判了死刑。王淮因是参政王沔大人的弟弟,其窃占国库钱财多达 千万,其性质、数量远在祖吉之上,可只打了几杖,便官复原职,逍遥法外。太宗听后,当即就问王沔,王沔承认其事,伏地请罪。太宗当着两府群臣撤了王沔的 职,拜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寇准有德有才,有胆有识,也碰上了好运气,好皇帝。寇准成功了,或者说暂时成功了。然而,要让你寇准失败、倒台、丢官,只要一种因素就足够了,它就是"小 人"。有小人,特别是受宠的小人,能支配权力的小人,他们什么办法和手段都会有。寇大人偏偏鄙视小人,可小人却非常愿意关照他寇大人。
       寇准当了谏议大夫、枢密副使不到两年的时间。一天,寇准骑着急急忙忙地要去办件公事,突然,街旁闪出一狂人当道拦住他的马,连声高呼:"万岁,万岁、万 万岁!"此事很快传到了太宗耳里。心胸宽广的太宗实在宽广不到天下再有一个"万岁"。愤怒之下,太宗将寇准贬到远离京城的青川任知府。这是"小人"的大 作。
       寇准离京不到一年,朝廷的事就乱成了一团。太宗一道圣旨,又将寇准召回京城,拜为参知政事。经过一年的折腾,寇准再回到朝廷时,皇室的立储,边事的狼烟, 民族矛盾的加剧,特别是许多部门的人事问题,等等,一摊子亟待解决的事全摆在了寇准的面前。寇准透过权力之争的矛盾现象,抓住用人的根本,大胆地提出以 "进贤退不肖"为纲,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这改革的刀斧之下,重伤了许多权势者的利益和筋骨。很快,以冯拯等人为首的守旧派组成了反对寇准改革的拉拉 队,上下互动,把朝廷捣得终日不宁。此时,年迈的太宗早已没有当年的果断和豪情,生怕寇准给他惹出大麻烦。无可奈何之下,老头子牙关一咬,昧着良心地罢免 了寇准的参知政事,贬为邓州刺史。是年,寇准36岁,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门坎,一个倒楣的门坎。
       寇准被贬邓州后两年,赵恒当了皇帝。这位年富力强的真宗皇帝早在上台前就很赏识寇准的慷慨大节和超人的胆识与才华,惟一不感兴趣的就是寇准的刚直脾气。权 衡再三后,真宗皇帝还是任用了寇准为宰相,一贬再贬的寇准又一次从被贬到底层回到了宋王朝的权力中心,登上了仕途官场的峰巅,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 相。
       北宋王朝到了真宗年代,官员腐败、民族矛盾激化、北方外敌入侵等,如潜伏多年的病菌,乘国力衰弱之机很快地流行了起来。最让宰相寇准忧心的就是北方边疆的战事。
        公元1004年,北方辽军大举南侵,一天之内竟有五次告急文书飞至朝廷。真宗皇帝大为震惊,满朝文武惊恐万状,开封城内风声鹤唳。危急关头,皇帝身旁一帮 投降派主张向南京逃跑,向成都逃跑。宋王朝的大厦呼喇喇将倾之时,是寇准如一座巍峨的大山,顶住了倾斜的天,堵死了投降派的逃跑之路。他当着群臣的面把真 宗皇帝推向了抗敌前沿。
       宋军在寇准的指挥下,连获大胜。在澶州前线,胆小的真宗就是不敢过黄河。寇准又极力争辩,把犹豫不决的真宗带到了黄河北岸。在两军对峙的战场,真宗皇帝如 从天而降出现在澶州北城楼上。宋军官兵远远望见黄御旗,顿时欢呼声回荡在数十里外,辽军闻风丧胆,不可成列。寇准指挥宋军乘势穷追,辽军仓皇逃窜,主帅 中箭身亡,官兵大半被俘。大捷之后,宋辽息兵,双方签订了睦邻友好的"澶渊之盟"。从此,边事狼烟不起,老百姓安居乐业,北宋王朝过了70多年的安宁日 子。
       北疆的战火还未彻底冷却,朝廷里就刮起了诽谤寇准的阴风。―群曾主张逃跑的大臣,忌恨寇准的功绩,担忧寇准执法问罪。他们相互勾结,以惯用的鄙卑伎俩,指 鹿为马,颠倒是非,要把寇准赶下台。他们知道借用皇帝之"刀"是除掉寇准最有力的武器,而且他们相信自己会借来皇帝的"刀"。他们精心编造了一个恶毒的罪 名,虔诚地向真宗进谗:"历来的战争就像赌博一样,赌博者输急了,就把全部钱物作为赌注。寇准奉陛下北征,实际上是把陛下作为赌注。万一仗打败了,寇准孤 注一掷的就是陛下,到那时,陛下还有性命吗?"本来就对寇准有猜忌的真宗,听了小人的谗言,如获一份可信的证言。不由得怒火万丈,当即就罢了寇准的宰相, 贬为陕州知州。这年寇准45岁,正好又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门坎,一个倒楣的门坎。
       十三年后,58岁的寇准再次被真宗诏回朝廷任宰相。十三年后的真宗王朝正面临动荡不安的特殊年代,真宗皇帝患中风后,刘皇后主持朝政,其兄仗势横行乡里, 欺压百姓。各地控诉皇后兄弟为非作歹的案卷不断报到相府寇准的案头。六十岁的寇准还是当年的铁面无私,嫉恶如仇。他豁出了自己的―切,判处了刘皇后兄弟死 刑,为老百姓除了个大害。这一刀砍下,真是闯下了大乱子。
       几经沉浮的寇准知道自己闯下的乱子有多大,也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他在判处刘皇后兄弟死刑的那一刻,就把性命搭了进去。他决心以自己的一把老骨头为本钱,为老百姓换得一点安宁,为天理国法增加一些尊严,也为自己的宰相之职画上了一个血色的句号。
       刘皇后就是刘皇后,她的角色、权力以及她手中控制的皇帝,要搞垮寇准是绰绰有余的,她与身边的近臣丁谓一起,内外勾结,几进谗言,几经挑拨,真宗便罢了寇准的宰相。
       寇准被罢相后,贬为相州刺史。相州离京城不很远,刺史也是一个不小的官。刘皇后每每想到不远处相州的寇准,心中总是有些后怕。待真宗去世后,刘皇后便将寇准一贬再贬,从河南相州的刺史贬为湖南道州的司马,再贬到广东雷州的司户参军,流放到远离朝廷的荒野之地。
      
        从19岁赴京参加朝廷的会试,到63岁病死在雷州司户参军的岗位上。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寇准从"寇巴东"到枢密院直学士,到堂堂的宰相。其间几经沉浮, 最后从高处不胜寒的相位一直跌落到小小的司户参军。或起、或伏,其间的落差都很大。寇准的四次升迁,都是从小小的地方官直升到朝廷,升到皇帝身边。升得够 荣光,升得让多少人为之嫉妒,为之望寇兴叹,兴怨。寇准跌落得很惨,都是从最高处―直跌到底,最后一次跌得最彻底,跌得让北宋王朝失重。
       人是不应该跌在同一个地方的。寇准跌了四次,四次都跌在同一个地方,正是这同―个地方的跌落,寇准成了寇准。
       寇准每次被贬,虽说都与奸佞小人的忌恨、谗言有关,但最直接、最关键的还是寇准自己的所作所为。
      他能上能下,不论是大官小吏,他都不敷衍,也不敷衍自己的生命。习惯了沉浮的寇准,也习惯了仕途的势利。他赢得起也输得起。升是寇准,跌也是寇准,寇准的胸怀是宰相的胸怀,它不仅行得渡人的船,而且装着普天下老百姓的忧乐安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