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蚌生珠,郑县望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郭子仪
  •   郭子仪出生于公元697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由于战乱,郭子仪的祖辈便迁至华州郑县,并且在这里安家生息,逐渐成为郑县的一 大望族。而郭子仪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未到成年便已经是文武双全,闻名乡里。后来,只身远游,拜师学艺,终有所成。在弱冠 之年,参加武举,并且勇夺武魁,从此步入仕途。

      公元697年中秋节这一天,在华州郑县,伴随着一阵哭声,一个男婴降生了,他就是郭子仪。关于郭子仪的降生以及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很离奇的故事。

       这个男婴的父亲名叫郭敬之,妻子周氏。夫妇二人,快到四十岁的时候才生下这个孩子,这种情形正像人们说的"老蚌生珠"。据说在郭子仪出生的那一天,月黑 风高,天星寥语。在郑县郭家忽地传出一阵洪亮的婴儿哭啼声。然而,这哭啼声自响起后,就没有再停下来,一直哭了八十天。这些异常的表现让这对中年得子的夫 妇感到非常的惊讶,更多的还是担心。因为婴儿降生哭是很正常的,但是一连接着哭确实让人感到担忧。

      母亲周氏整天抱紧婴儿,心疼得泪流 满面,连声说:"老爷啊!孩子再哭下去,便好人也哭坏了,快想个办法救救他啊!"看到孩子这样,郭敬之也是无计可施,他急得在屋里来回走着,心里非常的烦 躁,说:"办法?你以为我没想办法,你也知道,郎中请来了十位,银两花了大笔,但均束手无策,昨日那位最有名气的老郎中,更摇头叹道,怪!怪!……最后连 药方也不肯开,诊金也不肯要就走了,这叫人有什么办法啊!"然而,就在他们说话间,外面却忽地传入一阵歌声:"两镜交光处,一火飞红心,清凉落影时,彼此 是知音……"说也玄妙,这"知音"二字传人时,这个婴儿的哭声忽地一顿,似已领悟"知音"二字的奥妙,虽然稍一顿又哭啼不止,但这细微的一刹那异象,却被 非常心细的郭夫人周氏注意到了。

      周氏忙说:"老爷啊!快到外面看看,是谁在唱那‘知音’歌啊!"郭敬之有些迷惑地说:"那只是疯人唱 疯歌罢了,看他干什么?"看到丈夫这样不耐烦,周氏生气地说:"你不见娃儿的哭声停了一会儿么?他似乎听懂那人唱的歌意啊!这孩子好像听到这个的时候就不 哭了,说不定就是这歌声的作用。"郭敬之无奈,只好走出屋外,在月黑暗影之下,但见一位僧人,也不知他年纪多大,更不知他疯疯癫癫唱的是什么?郭敬之感到 非常奇怪,于是就问道:"师傅,你刚才唱的可是‘知音’歌?"僧人歌声一顿,目中精光乍闪,但稍纵即逝,和颜慈目地微笑说:"噢?施主怎知老衲唱的是‘知 音’歌呢?"

      郭敬之苦笑说:"我怎会知道?只是我的夫人被小儿哭昏了头,催我出来问一问师父罢了。我的夫人说,师父的‘知音’歌,曾令小儿的哭声停了停,小儿似乎听懂师父的歌意呢,当真奇哉怪哉,为什么会如此呢?"

       僧人笑着说:"老衲领悟令郎的哭声,令郎听懂老衲的歌声,因而‘彼此是知音’,如此而已。"郭敬之见僧人饶有深意,不由惊喜道"师父好像能够预知小儿的 情状,还请师父出手相救。"僧人欣然说:"老衲与令郎有缘,因此千里相会,怎会坐视不理?施主且领老衲进内看看,然后再细说。"郭敬之此时已急得六神无 主,见僧人有解救之意,哪会说不好,他此时只怕连一根救命稻草也要死死抓住,当下连声说:"师父请!师父请!"

      僧人微微一笑,也不发 话,跟随郭敬之便走进屋内来了。周氏此时正抱着怀中的婴儿,在大厅中团团转,眼中的泪水不停地涌出,瞧她的样子,若要她以生命换回婴儿的平安,只怕她也千 万个愿意。她一见走进来的僧人,连想也不想,便连声请求说:"师父啊师父,他似乎听得懂你的歌声呢,求师父快施妙法救小儿啊!"

      僧人 走前两步,目中精光灼灼,凝神向周氏怀中婴儿看去,只见这婴儿虽然哭声不止,但并无半点泪水,长相英武不凡,浓眉高鼻,口边棱角分明。僧人心中一动,不由 暗暗地思量:我不惜奔走万里,欲寻一拯世救民的英杰之才,辗转十载,不料竟于今夜欣逢,可惜其祖脉受煞,他已被煞气侵体,惶恐不已,才痛哭不止。吾若不以 大法相助,只怕这一代英杰之才,便非要在痛哭声中夭折不可了。

      随后僧人又问郭氏夫妇这个婴儿已经哭了多少天了,这段时间是他们最难熬 的时间,所以郭敬之记得非常清楚,于是,他连想都没想,就脱口说:"师父!该是第八十五天了。"僧人又微笑着说:不错,恰好是第八十五天,令郎自降世即哭 啼不止,此乃其受祖脉煞气侵害之象也,他哭了八十五天,亦即预示他日后的八十五年岁月,均不得安宁,须历无数磨劫。但他自祖脉移葬此地,即与莲花脉汇 聚,再与祖宗元气感应,已脱胎换骨,可保八十五年的福寿绵延,绝不会中途夭折,虽危而安,虽难而不折。且日后此子必光宗耀祖,乃为国为民的中流砥柱之才, 郭施主有此福儿,亦可告慰令祖九泉之下矣!

      说完,僧人便念起经来,说也奇怪,听到僧人的诵经声,周氏怀中的婴儿果然不哭了。

       郭敬之一见,不由又喜又奇,忙向他拜谢相救之恩,又殷殷相求:"师父啊,小儿有此福缘,皆师父所赐,望师父一并成全,给小儿起个名字吧!"看到郭敬之这 样诚恳,僧人也不好推辞,观察了一会这个孩子便说:"此子相貌俊逸,仪表不凡,且更可替你郭氏一脉光大门楣,名留万世,那便取其义叫‘子仪’吧!"随后, 郭子仪这个名字便在郭府叫开了,而这个婴儿从此也就健康成长起来。

      这些故事虽然只是人们后来对郭子仪的想象和神化,但是也表现出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在中国历史中,类似于这样的传说并不少见。不管怎样,郭子仪的出生给郭府增添了许多希望和乐趣。

      在中国,古人看重门第。北朝时期,高门士族把持朝政,标榜郡望之风数代不衰。门阀政治下所演成的社会风尚,直至唐代仍然非常盛行。人们谈及家族世系,总要缅怀先祖以显荣耀。

       说到这郑县郭氏,我们还要从头说起。据记载,郭姓出自姬周天潢,世代为太原著姓。秦朝末年,太原人郭亭追随汉王刘邦,征战立功。西汉王朝建立后,郭亭于 高祖六年(前201)受封为阿陵顷侯。郭亭的曾孙郭广意,在汉武帝任光禄大夫,是皇帝身边负责顾问应对的侍从官员。郭广意之子郭孟儒官至左冯翊,任职期 间,其家始从太原迁来关中,最后定居于郑县,世代传衍不绝。但是,自西汉后期迄于北魏末年的600余年间,郏县郭氏的谱牒中断失传。尤其是西晋末年天下大 乱,继之以南北分裂,灾祸频仍,国无宁岁,皇家贵族浮沉无常,黎民百姓命若朝露。郭氏一族或因乱离颠沛,或因遭遇祸难,致使家谱损毁失续,后世无从考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