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才华绝代,影响后世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4 属于:上官婉儿
  •   对于已经香消玉殒的上官婉儿来说,虽然李隆基是夺走她生命的凶手,然而幸运的是,李隆基并非是一个只会耍弄钢刀的粗野之人,对于上官婉儿的满身才华,李隆基十分钦佩。

       事实上,每当他想起是自己亲手结束了这个大唐第一才女的性命,常常深感后悔和惋惜。为表示对婉儿的怀念,他便命令宰相张说收集上官婉儿的文,编成二十 卷。宰相张说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如此赞扬上官婉儿道"独使温柔之教,渐于生人,风雅之声,流于来叶"。自古以来的女诗人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的,唯 有上官婉儿一人

      上官婉儿虽然已经淹没在了大唐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她的诗文却从此流传了下来。就在她去世将近90年后,一位名叫吕温的诗人还曾为她做赋纪念。此赋名曰:《上官昭容书楼歌》。

      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

      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歌阑舞罢闲无事,纵恣优游弄文字。

      玉楼宝架中天居,缄奇秘异万卷馀。

      水精编帙绿钿轴,云母捣纸黄金书。

      风吹花露清旭时,绮窗高挂红绡帷。

      香囊盛烟绣结络,翠羽拂案青琉璃。

      吟披啸卷终无已,皎皎渊机破研理。

      词萦彩翰紫鸾回,思耿寥天碧云起。

      碧云起,心悠哉,境深转苦坐自摧。

      金梯珠履声一断,瑶阶日夜生青苔。

      青苔秘空关,曾比群玉山。

      神仙杳何许,遗逸满人间。

      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研神记。

      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

      令人惆怅难为情。

      尤见婉儿深为后人所思慕。

      曾有人说:"上官婉儿的诗文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确实如此,她的诗文一洗委靡之风,挣脱六朝余风,开启了盛唐之音。事实上,上官婉儿已经用自己的墨笔为日后的盛唐文学描绘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正如张说曾对其评价的:"风雅之声,流于来叶",在文学史上她确实曾开创了一代诗风。可惜的是唐玄宗让张说所收集编制的《唐昭容上官氏文集》二十卷,如今均已失传。

      一个名叫吴灏的清朝人曾这样评价上官婉儿的诗:"笔气疏爽,有名士之风。"虽然有人认为上官婉儿的诗风是承其祖父上官仪,但她的大部分作品却表现出了不同于"绮错婉媚"的上官体的另一番风格。婉儿的诗感情自然,气格爽健,她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她写的闺怨诗。研究上官婉儿诗作的人一致认为这些诗是最接近她真性情的诗作。在这其中,尤以《彩书怨》为甚,这首诗算得上是上官婉儿的代表作。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这首诗抒发的是一个闺中少妇在悲伤的秋天里,思念夫君的凄怨情愫。诗的开头引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一 个风凉露浓的秋夜里,少妇闺阁独宿,衾被孤冷,月落西山,显得格外孤独凄凉,形单影只。不禁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少妇"思君万里馀"的绵绵苦情。

       寂寞空虚之余,"欲奏江南曲",可她的心情却难以平静,无心弹奏之下,于是提笔给远在蓟北的丈夫写信,诉说思念之情。然而,浓浓的想念之情又怎是一封信 就可以传达的?一个"贪"字更加突出了少妇的相思之浓,思君之情跃然纸上。信中"无别意"表明思妇除了表达相思之外没有别的意思,可看出思妇不愿丈夫在外 为自己担心,这也正表达了她对丈夫的关心。最后两句点明惆怅之情,乃因相思所致,惆怅相思的深切在此表露无遗。

      此诗借屈原的名句交代 时令,以"香被冷""锦屏虚"字样表明少妇虽然生活富丽,心情却格外空虚;而用"江南曲"跟"蓟北书"相对,点明两地相思,更从江南曲里反映她不能奏江南 曲的苦闷心情。全诗以景托情,情景交融,运用对比含蓄而有情味,曲折缠绵,不言孤苦而孤苦自现。

      这篇五律一气呵成,章法严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风格清丽含蓄。出自上官婉儿之手,可见其在诗文上的造诣和天赋

      除闺怨诗外,上官婉儿还写了大量的山水诗。

      上官婉儿虽然整日被政务缠身,然而内心深处的她却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闲暇之时,她总喜欢走出闺门,去观赏大自然美丽的风景。而她每逢出游,必会思如泉涌。

      这些描写山水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却句句透露着不凡的气魄。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了。

      逐仙赏,展幽情。

      逾昆阆,迈蓬瀛。

      游鲁馆,陟秦台。

      污山壁,愧琼瑰。

      檀栾竹影,飙风日松声。

      不烦歌吹,自足娱情。

      仰循茅宇,俯眄乔枝。

      烟霞问讯,风月相知。

      枝条郁郁,文质彬彬。

      山林作伴,松桂为邻。

      清波汹涌,碧树冥蒙。

      莫怪留步,因攀桂丛。

      莫论圆峤,休说方壶。

      何如鲁馆,即是仙都。

      玉环腾远创,金埒荷殊荣。

      弗玩珠玑饰,仍留仁智情。

      凿山便作室,凭树即为楹。

      公输与班尔,从此遂韬声。

      登山一长望,正遇九春初。

      结驷填街术,闾阎满邑居。

      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

      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虚。

      霁晓气清和,披襟赏薜萝。

      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跂石聊长啸,攀松乍短歌。

      除非物外者,谁就此经过。

      暂尔游山第,淹留惜未归。

      霞窗明月满,涧户白云飞。

      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

      此真攀玩所,临睨赏光辉。

      放旷出烟云,萧条自不群。

      漱流清意府,隐几避嚣氛。

      石画妆苔色,风梭织水文。

      山室何为贵,唯馀兰桂熏。

      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

      志逐深山静,途随曲涧迷。

      渐觉心神逸,俄看云雾低。

      莫怪人题树,只为赏幽栖。

      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

      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

      携琴侍叔夜,负局访安期。

      不应题石壁,为记赏山时。

      泉石多仙趣,岩壑写奇形。

      欲知堪悦耳,唯听水泠泠。

      岩壑恣登临,莹目复怡心。

      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懒步天台路,惟登地肺山。

      幽岩仙桂满,今日恣情攀。

      暂游仁智所,萧然松桂情。

      寄言栖遁客,勿复访蓬瀛。

      瀑溜晴疑雨,丛篁昼似昏。

      山中真可玩,暂请报王孙。

      傍池聊试笔,倚石旋题诗。

      豫弹山水调,终拟从钟期。

      横铺豹皮褥,侧带鹿胎巾。

      借问何为者,山中有逸人。

      沁水田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

      倩语张骞莫辛苦,人今从此识天河。

      参差碧岫耸莲花,潺湲绿水莹金沙。

      何须远访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

      凭高瞰险足怡心,菌阁桃源不暇寻。

      馀雪依林成玉树,残羹点岫即瑶岑。

      一口气连咏25首,可见上官婉儿的"才思鲜艳"。这组诗每一首形式各异,字数不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皆有。分别从各个角度对流杯池周围的景色进行了描绘,从而给人呈现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园林山水画卷。这25首诗,可谓是佳句迭出。

       如第九首的"斗雪梅先吐,惊风柳为舒"。原诗是首五律,"斗雪"指顶着因雪而带来的严寒,"柳未舒"意为柳树尚未发芽,意思是说梅花顶着因降雪而带来的 严寒吐蕊怒放;柳树因风厉雪冷尚未舒腰展眉,泛黄发芽。其中,"斗""惊"二字的运用极为巧妙,形象地勾勒出了柳既刚且柔的韵态。

      诗 中每字每句皆为婉儿有感而发,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深切地体会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跻石聊长啸,攀松乍短歌""幽岩仙桂满,今日恣情攀""山中真可玩,暂 请报王孙"。如此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山水之美,使得婉儿才思泉涌,无法停笔。由此可见,婉儿对于山水的描写重在表现其情态,用词采丽而不繁,境界清新奇特, 与山水相融为一体。

      有人说:"上官婉儿的山水诗透着一股幽幽清新之风,上承六朝山水诗的清丽之风,下启唐山水田园诗的先河,成为六朝山水诗到王、孟山水诗这一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此话实不为过。

       由于上官婉儿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宫廷中度过的,自然也少不了写一些应制奉和诗。历史上,很多应制诗因为都是些讨皇帝欢心之作,所以内容多是歌功颂 德、粉饰太平之言。而其语言大多浮躁委靡,极为华丽,毫无意义可言。然而上官婉儿的应制诗却别具一格,极富生气,清新俊美。

      对于应制诗的创作,更加表现了她的才思敏捷、灵性过人。应制诗多为景物的堆砌,而婉儿的应制诗代表作《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不像其他诗那样一味地堆砌景物,它旨在咏物,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诗中刻画剪彩花的形貌,真假错杂,虚实相映。对比之中,突出了彩花的特点,虽然寥寥几字,却十分贴切,让人有一种真切之感。结尾处,诗人以感叹作结:请 问桃花和李树,在你们的同类之中杂进了彩花,并且达到了假可乱真的地步,你们作何感想与打算?这两句乃是诗人突发奇想之作,与桃李直接的对话,显得十分巧 妙有趣。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谓妙笔生花。

      婉儿的应制诗不仅清新而且大气,丝毫没有委靡之风。如《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之一:

      三冬季月景年,万乘观风出灞川。

      遥看电跃龙为,回瞩霜原玉作田。

      这是一首描写隆冬时节出游的诗,诗人将途中的所见所闻落于笔下,无论是扈从马队之景况,还是令人着迷的田野风光都写入了诗中。马跑之速如龙腾风;覆盖着晨霜的原野像玉一样洁白。虽然这是一首对皇帝的歌颂之词,却全无阿谀谄媚之辞藻,意境阔达,气势磅礴。

      上官婉儿颇具韵律的清词丽句,在当时十分流行,甚至使得很多宫廷诗人纷纷效仿。可以说,上官婉儿以她诗歌的示范作用引导着初唐的诗风,甚至影响到了盛唐。

      然而,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上官婉儿之所以在初唐诗坛有着崇高的地位,不仅仅因为她开创了一代诗风,还因为她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势为诗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许是受祖父遗传的影响,上官婉儿虽然在政治上权倾朝野,呼风唤雨,但她的骨子里却仍然是一个文人。其对于诗歌创作的热情始终未曾减少过。

      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一个诗人蜂拥而起的朝代,即使是在千年之后的现代,人们仍然对唐诗抱着一丝敬仰。如此鼎盛的文化,其实和上官婉儿在当时的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

      中宗即位之后,上官婉儿借助自己的特殊身份,曾建议中宗扩大书馆,增设学士,网罗精英,结果使得天下词客纷纷投奔在她的门下。

      当时,朝廷的很多文人词客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宫廷诗人集团。这些人时常聚在一起,竞相赋诗,诗歌活动十分频繁,其规模之大,气氛之热烈,以及诗篇数量之多是前无古人的。而上官婉儿便是这些游宴诗会的热心组织者和诗会的"裁判"。

      在当时,参加这样的诗会乃是一件极为风流儒雅之事,而为了讨好皇帝,诗人们则是争奇角胜,以为自己博得盛名。由于他们的水平不相上下,这便需要一位公正的"裁判"为他们品评诗文。

       因婉儿才华横溢,所以她便成了每次赛事会的裁判,俨然一个文坛女祭司。作为一位鉴定者,她代表了武则天时期诗歌鉴赏的高水平。据史书记载,每当中宗赐宴 赋诗,婉儿不仅代皇室作诗,而且负责评定群臣之作。也就是在这其中上官婉儿发挥了她诗坛领袖的作用。她虽在诗歌史上不以诗人著称,但却以称量诗坛流芳千 古。

      景龙三年,也就是公元709年正月,正值早春时节,中宗带领群臣到昆明湖游玩。玩到高兴处,不由得诗兴大发,亲自赋诗一首,便让群臣唱和。见皇帝开了口,群臣们纷纷参加。

       很快,就有一百多人交出诗稿,中宗当即让上官婉儿前来评判。只见婉儿坐在高高的彩楼上,手里拿着厚厚的诗稿,一边看一边把淘汰掉的扔掉。一时间,诗稿如 雪花一般纷纷飘落,到了最后,只留下了两个人的诗稿,这二人便是当时以五言诗名噪一时的宋之问和沈俭期。这两个人当时在诗坛长期不分高下,合称"沈宋"。

       这是一场决赛,按规矩必须淘汰一个,场面一时甚为紧张。此时,沈俭期悄悄对宋之问说:"你我二人今天就在此一分高下,以后也不必再争。"话音未落,又一 张诗稿飘然而下。众人一看,正是沈俭期的,众人愕然。为什么扬宋贬沈呢?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 而宋诗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顿时,众人无不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作为一个上承贞观之遗风,下启开元、天宝之新声的一代女诗人,上官婉儿是初唐文学转变为盛唐文学的关键人物。她的诗才、诗文、诗论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这位才华绝代的大唐才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盛唐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