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武后称帝,婉儿得势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4 属于:上官婉儿

  •   可以说,高宗的去世是武后政治生涯的分水岭,他的去世开启了武后真正独断朝纲的时代,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则天朝"。李旦虽然被推为皇帝, 但他并未真正掌握大权,事实上,他只是母后手里的一颗棋子。武后为了把持朝政,在李旦刚刚当上皇帝时,就将其软禁起来,开始临朝称制。

      在软禁了皇帝李旦之后,武后想起了此时远在四川巴州的废太子李贤。为防止李贤图谋不轨,于是她派遣酷吏丘神劫赴巴州,逼其自尽。李贤一死,武皇后立即在洛阳城召集文武百官为李贤发丧,场面极其盛大,她是想以此来昭告天下,废太子李贤已死。

      除掉李贤之后,已无后顾之忧的武后开始为自己的家族子弟升官加爵,同时还追尊武氏先人。

      她将自己五代以内的先祖,男封王,女封为王妃。此外,她还专门建立了武氏七庙。这是一个有违常理、破坏传统礼法的做法,按照中国的传统礼制,只有天子才可建立七庙,武后竟然敢公然违背礼制,足见其代李称制的野心。

      与此同时,她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之子武承嗣提拔为了宰相,而将另一个哥哥的儿子武三思升为了兵部尚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武后此举就是想通过两位侄子将国家大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此外,她还改旗易帜,将东都改为神都。不难看出,她的这些举措都是在为她日后称帝做铺垫的。

      然而,就在武后改元称制、除旧布新之际,一场叛乱也正在酝酿之中,发动这场叛乱的主角便是唐朝勋旧大臣的后代。

      正如传统史家所说:"当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在这些人看来,武后称帝之心昭然若揭,倘若她真当上皇帝,那么如他们这般旧日李唐王朝的宗室大臣们必然会受到排斥,惨遭迫害。

      这场叛乱的领导者名叫李敬业,此人出身豪门,乃太尉、英国公、扬州大都督李动之孙。

      作为李唐王朝建国后的三代功臣,李勋在当年武皇后冲击后位时,曾立下过汗功劳,深得武后和高宗尊重和宠信。据说,在李勣去世时,高宗宣布罢朝七日向其表示哀悼。

      然而,作为李勣的孙子,李敬业、李敬猷这两兄弟虽然荫袭了祖父的高爵,却都是些不思进取、游手好闲之徒,终因贪赃枉法遭贬。

      然而他们仍不思悔改,为了发泄怨气,便纠集了一些犯官们坐在一起商议反叛之策。

      在这些犯官中,有一个叫魏思温的人,他曾官居监察御史,后因犯法一再遭贬。此人乃文人出身,颇有政治头脑,于是他就成了这次叛乱的主导者。

       他先让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上奏请求出使江都。此时,武后正派御史到各地进行监察工作,于是就批准了薛仲璋的奏折。待薛仲璋到达江都后,他又让另一个党羽 韦超到薛仲璋处告发扬州都督长史陈敬之谋反。如此一来,薛仲璋就以中央御史的身份将陈敬之逮捕,这样他们就控制了军事重镇扬州。

      接下 来,李敬业便自称"奉旨"前往扬州,担任扬州司马,随后又假称高州地方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前去讨伐。随即,他们打开府库和监狱,释放囚犯,大肆招兵买 马,很快就将陈敬之杀死。在控制了扬州军队之后,他们便四处发布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号召天下为匡复庐陵王而战,叛变正式爆发。

      其实,武后在高宗去世之后就已经做好了各种军事准备,以防万一。在得知扬州爆发叛乱后,她立即敕令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领兵三十万前往讨伐,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帅,同时下令追夺李敬业祖父李勣的官爵,发掘其坟墓,碎其棺木,复其徐姓。

      谁知身为一代武将的后代,李敬业却对领军作战一窍不通。面对汹涌而来的大唐官兵,李敬业不知所措,方寸大乱而轻信薛仲璋的退守之策,下令唐之奇守江都,李敬猷屯军淮阴,韦超屯兵都梁山,自率人马取润州(今江苏镇江)。

      由于润州只是一个小镇,镇守兵力不足,李敬业刚开始进展颇顺。而随着李孝逸大兵赶到,李敬业急忙由润州退兵拒守,屯兵于高邮县下河溪。

      随后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就在李敬业的叛军早已疲惫不堪之时,副将魏元忠建议李孝逸采取火攻之计,借风势纵火烧敌。李孝逸从之,结果李敬业大败,叛军死伤无数。

      李敬业慌忙之中欲逃往高丽未果,结果被部将所杀。至此,历时四个月的扬州叛乱最终被彻底剿灭了。

      其实就在武后征讨扬州叛乱的过程中,她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杀掉了宰相裴炎。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料记载,裴炎乃山西闻喜人,裴氏在当地是豪门大族。早年裴炎曾在弘文馆就读,后来在科举及第,得以进入仕途。按理说,出身世家大族的裴炎是不可能被一向仇视贵族的武后看中的,而裴炎之所以能人朝为官并且受到重用,却是拜一次"极端天气"事件所致。

      公元675年,唐朝关中地区突然遭遇大旱天气,旱情极其严重,百姓一连三年颗粒无收,生活困苦不堪。

      与此同时,唐朝与吐蕃之间争夺安西四镇的战争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连年战争耗损巨大,国家经济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边缘。不堪重负的唐王朝一心想着灾情很快就会过去,可不成想这场旱灾不但没有马上结束,反而还越加严重了,唐王朝紧张的粮食储备令人担忧。

      此时,时任御史的裴炎站了出来,他果断建议高宗,立刻停止与吐蕃的战争,然后调边军回关中,引黄河水灌溉关中以缓解旱情。这个听上去有些疯狂的建议立刻遭到了举朝的反对,唯有武皇后一人表示支持。结果高宗采纳了裴炎的建议。

       他任命裴炎全权负责修筑连接渭水到黄河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事宜,工程竣工之后,灌溉良田无数。事实正如裴炎所料,这场旱灾竟然一直持续到了公元681年。 而随着这项水利工程的竣工,关中平原竟然出现了灾年无灾的奇迹,之后几年粮食收成日益回升,唐王朝也因此度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时期。

      这个事件让裴炎大受武皇后赏识,他也因此被提拔为中书省门下三品,成为署理国家朝政的宰相,同时还兼任太子李显的老师。后来,唐高宗东巡时,裴炎受命协助太子监国,颇得好评。

      公元682年,高宗重病弥留之际,曾专门单独召见裴炎托孤。李显即位后,裴炎被任命为中书令,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