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风流·谢安》序言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谢安
  •   在魏晋个性张扬的名士之中,谢安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他出身名门,相貌英俊,才华横溢,朝廷屡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一口回绝。由于他经常与一群志趣相同者在东山游赏山水、吟清谈,竟开创了一种时髦的文化风气,亦即享誉后世的"东山风度"。

       谢安的名士风采难免要被人们所仰慕,他举手投足都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有一年,一个同乡从县令任上卸职,回乡前来拜访谢安。谢安问他盘缠够不够,同乡回 答说:"只有五万把蒲葵扇。"谢安于是随手拿了一把扇子,在会见朋友时摇来摇去。一时间,京城中人不分士人还是平民都纷纷效法,蒲葵扇被抢购一空,同乡的 路费问题迎刃而解。

      谢安有一种令人高山仰止的豁然风度,能担当起大事。有一次,他与人相约泛舟海上,不料突然起了风浪,一时间波涛汹 涌,浪卷云翻,同伴都大惊失色,想要上返回。只有谢安一个人游兴正浓,吟啸诗文,若无其事。划船的老头看他相貌安闲,神色愉悦,便继续向远方划去。这时 风急浪猛,小舟像一片树叶在惊涛骇浪间翻转,其他人惊恐万状,站起来喊叫,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才平静下来,船 得以平安驶回。这件事让大家认识到了谢安的心胸胆量,足以镇安朝野,事实上大家的眼光没有错。

      谢安在四十岁以后决定出仕做官,他气定 神闲,胸有成竹,挫败了桓温篡位的图谋,稳定了东晋政局。平息了内忧,又来了外患。前秦苻坚借统一北方的声势,调集了八十多万兵力,号称百万,南征东晋, 想一统天下。危急的形势让东晋朝廷震恐不已,谢安再次临危受命,被加授大都督,全面负责抵制前秦的战争,以区区八万人,击溃前秦大军。捷报传来,谢安正在 和客人下棋,他看完军报,顺手叠一下就放到床上了,脸上没有一点喜色,继续下棋。客人问他,"前方战事怎么样啊?"他才慢悠悠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经打 败了敌人!"

      临危不乱,举重若轻,谢安的风度可不仅限于此。

      桓温死后,谢安不仅没有打击排挤桓氏家族,还让桓温 的弟弟桓冲接替了他哥哥的权位;让另一个弟弟桓豁做荆州刺史,主持长江中游的军事,兄弟二人同握重兵。公元379年,桓冲镇守的襄阳被前秦苻坚攻陷,谢安 也未惩办他,仍让他继续领兵。谢安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胸怀深深感化了桓氏兄弟,当桓温的党羽曾一度鼓动桓冲伺机诛杀谢安,专断朝政的时候,桓冲断然拒 绝,忠心听命于谢安的调遣,效命于朝廷。东晋虽屡经内乱,但在谢安的努力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

      淝水之战的 胜利,使东晋又度过了一次亡国的危机,朝廷表彰谢家功臣称:"淝水之战,功在一族。"谢安等四人同日封公,尊贵无比,谢氏家庭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 峰。而谢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懂得名位过盛,必招怨恨,于是一面忙着辞谢爵位,一面建议让桓石虔桓石民桓伊等人担任荆州、豫州等州刺史,以均衡权 力,让桓氏家族无怨,让皇帝安心,结果是皆大欢喜。

      谢安虽然深受朝廷的倚重,可他总想摘去朝冠,还归故里。在他看来,出山是不得已的事,隐居山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是真正的快意人生啊。

      《菜根谭》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说的就是谢安这样的人吧。

      谢安一直是后世读书人的偶像。李白为他写了十五首诗,热情地赞美他。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谢安的表字与宋朝王安石的名正好相同,后来王安石退居金陵,买的宅院正好在谢安的府邸旧址,宅内有以谢安命名的"谢公墩"。王安石于是作诗道:"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这位宋朝宰相内心也是非常仰慕谢安的啊。

      谢安与王导皆居秦淮河畔,乃三国时代孙权旧部乌衣部队之驻地,世称乌衣巷。至今此巷尚在,供人们踏访凭吊,抒发思古之悠情。刘禹锡那首著名的诗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谢安已逝,而他的潇洒人生、高雅格调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