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历史影响与评价——精天文通地学的科学家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衡
  •   【传略】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北50里)人,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传见《后汉书》卷五十九。

      张衡出生于一个世族大家庭。祖父张堪,曾任蜀郡太守。张衡的家乡南阳很早就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战国时代,冶铁、炼钢业就闻名遐迩。南阳冶所宛到了秦汉时代已发展为当时的重要工商业城市。南阳地区又有广阔的平原,水利发达,陂田颇多,因而农业也占有独特优势,甚为发达。与此相关的是,南阳当然也是科学文化发达地区。张衡青少年时代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自然养成了注重实际,对科学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性格。因而他一生虽然当过太守主簿、郎中、侍郎、公车司令、侍中、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相、尚书令、太史令等八种官职,但他却没有将仕途作为奋斗目标,常常放弃升迁。和帝、安帝时,举孝廉,累召张衡为官,张衡却不应召。唯对与天文、历算有关的太史令一职,却专心致志,以致有了后来的伟大发明创造。

      【影响】张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科学家。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张衡任太史令,这是古代专司天文的职官,从此张衡更有了专门从事天文观测研究的方便条件。他经过多年的实际观测和研究,写出了世界天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灵宪》,他打破了盖天论"天圆地方"的说法,史称天形浑圆包地的浑天说,提出了浑天思想,并指出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而天体是有限的,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他还解释了日、月食形成的道理,第一次提出了月食形成的周期为"凡百十三月而复始"的科学论断,从而开始了我国历史上预报日、月食的历史,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是张衡对世界天文学的贡献。

      张衡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贡献,他还是一个实践家和发明家。根据浑天论,张衡40岁时,即安帝元初四年(117),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天象的浑天仪。这是一个球形仪器,用铁轴贯穿球心,轴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他还用滴漏壶与之相连,用滴水力量推动齿轮带动浑天仪,一天一转,可将天文现象按时按刻显示出来。这一发明,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张衡的发明创造,硕果累累。建光元年(121),张衡被调任公车司马令,但他并没有放弃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张衡再次被任为太史令,由于精心观测和研究,他认识到地震是可以测定的。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他55岁时,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的地动仪。此仪器用青铜制造,形象如大酒樽,能测定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发生的地震。地动仪精确灵敏。汉顺帝永和三年(138)甘南发生地震,放在距地震1000里之外的洛阳的地动仪,准确地测出了这次地震。近代欧洲人也曾发明过这种功能的仪器,虽较张氏的仪器精密,但却迟了1700年。而基本原理却是相同的。这是张衡对人类科学事业又一巨大贡献。

      【余论】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张衡不仅是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文学家。他一生不为仕途奔波,17岁开始离乡远游,观光名都大邑,拜师求教,熟游三辅地区,增长了见识和才干,至和帝永元十二年(100)终于写成了名作《二京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