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辅佐后宫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班超
  •   班昭不是政府正式官员,但在汉和帝以及和帝之妻邓太后的大政决策中,发挥过重要影响。班昭所以能发挥政治影响,一是她的品行学识深得汉和帝、邓太后夫妇的敬重信任,二是她政治素养水平高,对当时政局有深刻认识。

       班昭第一次发挥重要政治影响,是在汉和帝时期,她主动上书促成了汉和帝对班超辞呈的批准。汉和帝除了命班昭踵成《汉书》外,还曾多次召班昭入宫充任皇 后、诸贵人的教师。在宫中,班昭被尊称为"大家",这里的"家",音义都与"姑"同。每当有异物贡献时,和帝就诏令"大家"写赋作颂。当和帝在考虑是否批 准班超辞去西域都护职务时,读了班昭的上书,采纳了她的建议,批准了班超的辞职请求。班超是班昭的仲兄,班昭上书请求和帝批准班超辞职,固然是出于友悌亲 情,但并非仅仅限于友悌亲情,其中还有对国事的关怀。她的上书,也是她本人对政见的一次郑重表述。因为班超当时身系西域安危,西域的安危涉汉与匈奴斗争的 胜负,班超的去留,是一件政治大事。汉朝所称西域,指今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位居汉与匈奴西侧,在汉匈斗争中,是双方 必争之地。汉武帝时,西域有30多国(后经分化,在班超时是50多国),明帝永平17年,即公元73年,明帝派窦固出击匈奴,班超在窦固部任假司,窦固 派班超出使西域。从此班超开始了西域生涯,与汉击北匈奴斗争互为呼应。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永元二年,窦宪遣将掩击匈 奴于伊吾(今哈密地区)。永元三年,班超经长年机智勇敢顽强奋斗终于平定西域,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临波斯湾而 还。永元12年班超上书请求辞职以东还故土,(至此,班超在西域已进入第28个年头。)和帝没有立即批准。于是班昭随后便上书请求批准班超辞职。班昭提 出,班超在西域已服务30年,今已衰老,出于人情,出于对班超本人及其家人的关怀安慰,应允许他辞职返乡。同时又指出,这不仅是个人情感问题,实际与汉在 西域的事业有关。西域情况复杂,若继续让衰老不堪的班超留任,"恐开奸究之源,逆乱之心。"班昭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一 切"即权宜应付。班昭这是委婉说法,"咸怀一切,莫肯远虑"的实际并不是什么卿大夫,主要就是和帝本人。班昭指出,这样苟且应付下去,早晚就要出事,很可 能就会再次断送掉与西域的联系,弄得前功尽弃。"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事关重大,班超坐卧 不宁,而朝廷则置若周闻。"超万里归诚自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班昭怜悯兄长,忧虑国事,才有了这次上书。她是盼望朝廷能有远虑,能派出 恰当的人选去接替班超,去继承班超事业,去扼守汉朝西门,去开拓西向外交(象班超那样稳定西域,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那样把欲野延展向更远的西方)。和帝 为班昭上书所感动,准了班超辞呈。班超于永元14年回到洛阳。但和帝派去接替班超的任尚,并不是恰当人选,为汉朝的西域事业惹了重大麻烦。看来,和帝并没 能充分理解班超班昭兄妹的宏图远略。

      班昭的上和帝书,载《后汉书·班超传》从中既可看出班昭的浓郁亲情,也可发现班昭的政治卓识,无 论为了理解班昭思想感情,还是为了研究东汉与西域关系,这份上书都值得阅读。现将其全文抄录如下: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爵列通 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 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30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己物故。超年最长,今且70,衰 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究 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 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妾窃闻古者15受兵60还之,亦有休息不在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 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丐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网庭,使国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优,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云:民亦劳止,讫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 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妾愚想不知大义,触犯忌讳。

      班昭与邓太后的关系比与和帝的关系更为密切。邓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 文算数"(《后汉书·和熹皇后列传》)。和帝死,继任皇帝幼小,由邓太后秉政。命班昭"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官至齐相"(《后汉书·列 女传》)。从"出入之勤",以至于因而子蒙封侯之赏,则班昭所与闻政事之多,之重大,贡献之卓越,可想而知。其中,班昭参预处理邓鹭请求辞官守制一事的情 况,范晔在《后汉书·列女传》中作了记载:永初中,太后见大将军邓鹭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班昭。昭因上疏日:"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 隆唐虞之政,辟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之警言,纳当芜之谋虑。妾昭得以愚朽身当盛明,敢不披露肝胆以效万一。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坟典述美神只降福。昔 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邢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者也。《论语》日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哄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架。今四舅 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豪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缘见逮及故敢昧死竭其愚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太 后从而许之,于是鹭等各还里第焉。

      和帝死,皇子刘隆继位,这就是殇帝,诞生才一百多天,由邓太后临朝听政。邓鹭被拜为车骑将军仪同三 司。不到一年,殇帝又死,邓太后与鹭等定策立13岁的刘佑为帝,即安帝,仍由邓太后临朝听政。邓鹭之弟惶、弘、间也都身居要职。班昭疏中所说"四舅",即 指莺、惶、弘、间四人。邓鹭以外戚身分进入政权中枢,邓太后以邓鹭为秉政治国的主要助手。安帝永初元年邓鹭被封为上蔡侯。二年,被拜为大将军。邓太后、邓 鹭兄弟之母新野君去世,因而邓鹭兄弟呈请辞官守制,是永初四年九月的事。当时政局动荡,邓鹭出任大将军,力加整顿,局面有所好转,邓太后不愿邓鹭离职守 制,可能与此有关,这就是班昭疏中所说的"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而班昭提出"谦让",则是就更重大的问题作了考虑,这就是在国家大局中如何恰当摆放外戚 以免因摆放不当而致国家政治中枢发生混乱的问题。班昭所说"谦让",实际是说外戚对皇权要随时自觉谦退礼让,不但事实上不应侵权,而且不应人以权重震主的 感觉。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外戚本身须有自知之明,要随时随事去傲去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