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尽地力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商鞅
  •   在战国时代,人口还很少,有人做过大略的估计,全中国可能只有两千万人口,只大约相当于今日人口比较少的一个省份。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土地没有开垦 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还不显得那么突出。当时主要的问题是劳动力缺乏,农业生产水平低,迫切需要提高土地开垦率和农业的产量。

      战国法家的鼻祖、变法的先驱人物李悝就提出了"尽地力之教"的政策,商鞅步其后尘,把这一政策推行得更加有力,更加彻底。

      商鞅说得很有道理:"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谁都知道,就农业生产而言,土地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它的价值,要通过劳动力等的投入,才能实现。只有和劳动结合,土地才能产出,才能提供价值。

       比起李悝来,商鞅"尽地力"的思想还是有些不同,也可以说是有了进步。商鞅除了要求充分开发土地,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外,他还注意到要提高农业的单 位面积产量,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他要求农民勤力耕作,也指出"地少粟多"较之"地多粟多"更佳。这说明,比起李悝来,商鞅已把"尽地力"与"尽人力" 结合起来,既鼓励多开垦土地,又谋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看来,我们今天所经常说的经济效益,也并非完全是一个"新概念",商鞅的"地 少粟多",已经多少涉及到这个问题。在我国,可耕地面积有限,与庞大的人口比较,更显得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在取得以不到全球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世界五分 之一的人口的成就的情况下,还要追求更佳的"地少粟多"的效益。

      在秦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好形势下,商鞅仍保持着清醒的头 脑,有着"仓廪虽满,不偷于农"的可贵认识。这说明商鞅志向的远大和考虑的周到,志向远大,他的目标是建立霸业,因此"仓廪"虽满亦未满,不仅未满,还差 得远。考虑周到,是他懂得农业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仓廪满时要想到空时,粮食还是努力多积为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