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的故事:身虽逝医名远扬 载史册启迪后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扁鹊

  •   一代名医扁鹊虽然被秦国的贼医李醯杀害了,但是,扁鹊的医术医德以及他的医学思想、医疗准则却深深扎根在劳动人民心中,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仰。

      扁鹊的一生,是为民服务的一生,他周游列国,体恤民情,关心民疾,不论贵贱,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总结了春秋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的医疗经验,通过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又发展、提高了前人的经验,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在诊断学 的"脉诊"方面,创立了"寸口诊脉法",用执简驭繁的方法,方便了医生诊病。所以,汉代在为他作传记时誉称:"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在治疗学上,扁鹊精通内、妇、外、儿各科,为适应群众需要,治疗时又能随俗变通。治法上所掌握的针灸、汤药、按摩、导引、熨帖等医术,更使他力挽沉疴,手到病除,因此,遍受群众的尊敬与信赖。

      在医德医风方面,他不论贫富,一视同仁,甚至还解囊相助,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为古今的医务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他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信迷信,其中的"信巫不信医者,不治",就反映了他一生追求医学,讲求医疗实效的严谨科学态度。

       由于秦越人(扁鹊)崇尚医学科学,注重疗效实绩,从不诳言惑众,邀功名利,况且始终身怀一颗济世救人,关心民疾的良苦用心,加上医术造诣与医德的精深高 尚,因此,在他离去和被害之后,凡他行医经过的都市、乡邑,百姓们大多为他建庙置墓立碑,以示对这位人民医学家的怀念。根据文书记载,为秦越人(扁鹊)建 庙立碑的在河北河南陕西计有5处。

      如建在秦越人家乡的河北任丘鄚城的扁鹊庙,据清代编撰的《任立县志》载述:"扁鹊祠,在古鄚城 北,明代重修,殿宇宏丽,每岁四月庙会,诸货鳞集,祈福报赛者接踵摩肩,康熙戊午(1678)毁于火"。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的每年4月,百姓们纷纷 云集扁鹊庙,一边赶集做生意,一边为扁鹊神像供奉香火,祈求平安,场面煞是热闹。20世纪30年代,我国曾有医史研究学者去当地扁鹊医疗队实地考察,才知 重修后的扁鹊庙,在1938年日寇侵占华北时毁于战火,现仅存残垣断壁与破碎石碑而已。

      其次,据《畿辅通志》记载,河北省南宫县冈村也有一座扁鹊庙,庙旁还有一扁鹊村,但规模很小。据《南宫扁鹊庙记》上讲:"扁鹊渤海鄚人,不常厥居"。看来该庙是当地百姓为怀念扁鹊而修建的,因年代久远,估计此庙现已不复存在。

       河北省内丘县神头村也有一座规模颇为壮观的扁鹊庙,内丘县在战国时期归赵国所辖,看来是扁鹊当时行医到过的地方。相传该庙在汉、唐时期就已修建,关于这 座庙的修建,当地百姓至今还流传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经奉圣命督建该庙,完工后,县官请敬德来验收,敬德庙前庙后走了一趟,甚感满 意,不由得笑出声来。但传闻敬德平日神情严肃,不苟言笑,除非在下令杀人时。因此这一声笑吓坏了县官,第二天便自缢身亡。敬德本来还想奖赏他,不料让自己 无意中的一笑而要了他的命,心中甚感怜惜,于是便令人在殿侧修盖一座小庙来纪念他,至今这间小庙还存在。这个故事因无确切史实依据,当然令人难以相信,不 过却能说明当年这座扁鹊庙是如何的宏伟精致。

      此外在河南省卢氏县西侧有座卢医庙(扁鹊庙),据《卢氏县志》载录,为东周时期扁鹊以医术闻名而建。至于为何称它为卢医庙,可能一方面随当地地名俗呼而来,另一原因也许是扁鹊在齐国行医时,人们曾称他为"卢医"的缘故吧。

      除上述古代修建的扁鹊庙以外,政府重视,投资浩大,建筑宏伟的,当数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30千米南陈村新建的扁鹊庙了。这里不仅新建了庙,而且还为扁鹊重置了墓,立了碑,碑上还镌刻了墓志铭,记述了秦越人(扁鹊)一生的生平事迹。

       扁鹊当年自临潼被害后,临潼百姓出于对扁鹊医生的仰慕,自发为扁鹊进行了安葬,然因村民贫穷,葬礼甚为简陋。两千多年来,该遗址历经风吹雨打,战火硝 烟,虽经历代劳动人民的沿袭保护,但至新中国成立后,已仅存墓高5尺,旁植一树的土堆。它的重新修葺,浸透着陕西省著名老中医米伯让先生的一番心血,以及 陕西省各级领导的关心与重视。

      米老先生曾向政府上书说:"根据《陕西通志》、《临潼县志》载,其(扁鹊)真墓在我省临潼县东北马额南 村(即现今的南陈村)。数千年来,墓址一直为当地群众所保护。我于1961年亲往临潼调查,见墓侧尚有古柏一棵,其树之苍老,约为元、明时所种植……其墓 高的五市尺,墓址占地一分许,惜墓前无碑碣传记,但在《陕西通志》、《临潼县志》中均有记述……"

      维修临潼秦越人(扁鹊)墓之意义, 不仅只是保存古迹,更重要的是表彰先哲,鼓励后人……树立为科学事业奋斗一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光辉形象,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 宣传部门当前之重要任务。诚望上级领导同志能重视督促;责成落实此事,早日维修完善,以供国内外医学团体参观、瞻仰、拜谒,从事纪念活动,并作文化交流。 这不仅为我省之光荣,实为中华民族之光荣。"

      经米老先生的多次考察,奔走呼吁,终于在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政府下文,征地拨款,重建修葺,并于1991年4月5日,时值清明而常行封墓揭碑的悼念仪式,成为三秦人民及国内外旅游者凭吊、拜谒、瞻仰中国古代医学家的古迹胜地之一。

      关于为扁鹊所建的墓冢,据史书记载及有关专家学者考证,散见于全国各地的约有10处,我们不妨从秦越人(扁鹊)的游历行医路线给予一一叙述。

      首先是秦越人的家乡河北省任丘县鄚州镇,据《大清一统志》记述:"扁鹊墓在任丘县废鄚州城东北三里"。秦越人自年轻时离开家乡,数十年后遇刺于秦国,两地相距遥远,死后遗体是否归葬家乡,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难以做到,估计系后人随庙建墓以示纪念而已。

      其次在山东省境内的卢城、鹊山、朝城县各有一座扁鹊墓遗址。卢城即现今的长清县,扁鹊到齐国后曾在那里行医,并去鹊山讲学,后又离齐西去,途经朝城。事后,当地百姓因怀念这位民间医生而设墓供奉。

      史载扁鹊墓遗址较多的当属河南省,据《汤阴县志》记述:"扁鹊墓在伏道社"。伏道这个地方在现今的河南省汤阴县境内。

      相传在公元1152年(宋代绍兴二十二年),有一位名叫范成大的行旅商人途经伏道村时,见扁鹊墓上插一苇幡,当地百姓纷纷传说,墓冢四周的土可以入药,如果能从土中扒到黑褐色的小泥丸,这就是神药,服下即可祛百病。

      事隔13年后1165年,范成大又一次路经伏道村,车行22.5千米就远远望见扁鹊墓四周长满了艾叶,传说该艾叶的治病功效大于其他地方所长之艾叶。因此,后来发展到凡伏道艾叶在当时价格尤其昂贵。

      从这个传说性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扁鹊医术的崇信,已经带有神秘的迷信色彩了。

      在河南其他地方残存有扁鹊墓遗址的,有汤阴县、开封、镇平、商都等处。

      其他如山西虞乡、陕西的临潼、咸阳等地均有扁墓遗址的记载。

      需要说明的是,各地所建的10余座扁鹊墓,并非是扁鹊遗体真正的归葬之处,而是因扁鹊医名远扬,百姓感恩其医术医德纪念他而已。真正的扁鹊墓究竟在哪里?是否在临潼?就应该由专家学者们再去进一步考证研究了。

       相传秦越人(扁鹊)遗留下来的医学著作很多。根据历代史志书目记载,有《扁鹊内经》9卷、《扁鹊外经》12卷、《扁鹊镜经》1卷、《扁鹊陷水丸方》1 卷、《扁鹊肘后方》1卷、《扁鹊偃侧针灸图》3卷、《黄帝八十一难经》1卷、《扁鹊脉经》1卷等近20部医学专著。但上述医著,据专家学者考证,不仅不是 扁鹊所撰写,而是除《黄帝八十一难经》以外,其他医书都早已散佚失传了。这对我国医学史研究者来说,的确是一大遗憾。后人之所以要将书名冠于"扁鹊"两 字,或托名于秦越人撰述,是因为扁鹊医术精湛,医名远扬,以此则可以表示此书医理之深奥,价值之昂贵而已。这种托他人之名而成书的方法,在我国古代书籍印 刷出版业方面比较多见。

      前面说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亦非扁鹊亲手所写,实在是后人托名之作。但书中以问答形式,解释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症、营卫、腧穴、针刺等基础理论,与扁鹊的医疗学术思想颇为类似。因此,后世医家大多认为《黄帝八十一难经》就是秦越人(扁鹊)的代表著作。

       秦越人(扁鹊)遇害后200余年,西汉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为扁鹊立了传记。传记中总结了秦越人一生的医学成就及其高超的医疗技术。时至东汉末年 (205),我国医圣张仲景也时常慨叹秦越人的医学才华,并吸取继承发展了战国、先秦时期的医疗经验,编撰成《伤寒杂病论》医学巨著。

      秦越人先后收授的几位弟子,自他遇害后,均各自独立行医而不知下落。相传其中一位叫子仪的弟子,后来曾著有《子仪本草经》一书,可惜原书亦已散佚。

       总之,秦越人(扁鹊)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著名医学家,他总结了春秋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的医疗经验,通过深入民间,关心民疾,及其数十年 的医疗实践,发明了认识疾病由皮肤、血脉、肠胃至骨髓的浅深层次,在诊断上于望、闻、问诊之处,首先重视通过切脉以知其病的方法,对于我国古代诊断医学有 极大推进。他精通内、外、妇、儿各科,携带弟子周游各地,以医为业,既是我国自由职业、走方郎中之祖,同时也是总结战国以前医学经验的第一人。秦越人(扁 鹊)为祖国医学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