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节 问辩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韩非
  •   【原文】

      或问曰:"辩安生乎?"

      对曰:"生于上之不明也。"

      问者曰:"上之不明,因生辩也,何哉?"

       对曰:"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上必 采其言而责其实,言当则有大利,不当则有重罪,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无以讼。此所以无辩之故也。乱世则不然:主有令,而民以文学非之;官府有法,民 以私行矫之,人主顾渐其法令而尊学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多文学也。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夫砥砺杀矢而以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不可谓善 射者,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逢蒙不能必中者,有常也。故有常则羿、逢蒙以五寸的为巧,无常,则以妄发之中秋毫为拙。今听言观行,不 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是以乱世之听言也,以难知为察,以博文为辩;其观行也,以离群为贤,以犯上为抗。人主者说辩察之言, 尊贤抗之行,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是以儒服带剑者众而耕战之士寡,‘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故曰:上不明则辩 生焉。"

      【译文】

      有人问:"争辩是怎样产生的呢?"

      答:"是由于君主不明才产生的。"

      问的人说:"君主不明,因而发生争辩,这是什么缘故呢?"

       答:"在英明君主的国家,君令,是最为贵重的言词;国法,是最为适宜的行事依据。讲话不能双方都贵重,国法不能双方都适宜,所以言行不符合法令的一定要 禁止。如果没有法令依据,又能应付巧诈机变,产生利益而又能推断事理的,君主若一定采纳这种意见就得责求实效,讲的正确就有重赏,不正确的就有重罪,以此 愚昧的人畏罪而不敢讲话,明智的人也没有必要争辩。这就是没有争辩的原因。乱世就不是这样了:君主发布命令,而百姓就用儒家的经典来诽谤;官府颁发法令, 而百姓就用自己的行动来违反,人君反倒收回法令而尊重儒者的智行,因此世上儒者增多。所谓言行,是以功用为目的的。磨利打猎的箭头而随便发射,那箭头所中 未尝不是细微之处;然而不能称之为善射,是因为没有固定的目标。设置一个五寸的目标,拉开十步远的距离,不是羿、逢蒙就不能全部射中,这是因为有固定的目 标。所以有固定的目标则羿、逢蒙以射中五寸箭靶的靶心为巧,无固定目标,胡乱发射而射中秋毫为拙。如今听言观行不用功用作为衡量的标准,话尽管讲得非常精 明,行为尽管非常坚定,也是随意妄发的一类。因此乱世的君主听言,以高深莫测为高明,以广通典籍、言辞华丽为善辩;观察人们的行为,以脱离人群为圣贤,以 抗上为清高。君主喜欢能言善辩的言论,尊重清高抗上的行为,所以创制权术的人制定行为的规范,辨别争论的是非,然而没有人给予肯定。于是穿着儒服而佩戴刀 剑的人多而耕田参战的人少,‘坚白’、‘无厚’的言论显荣,则君主的宪章法令却销声匿迹。所以说:君主不明争辩就产生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