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晋文公的霸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晋文公
  • <a href=/renwu/JinWenGo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晋文公</a><a href=/renwu/JinWenGo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重耳</a>
      就在重耳入主晋国的这一年(公元前636年),中原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在郑国与滑国之间进行的,为了惩罚滑国投靠卫国,郑文公进攻滑国。周王室出面调停郑滑两国的军事冲突,劝郑文公放弃对滑国的进攻。

      不想郑文公认为周襄王有意偏袒卫滑两国,一怒之下,不仅拒绝周襄王的命令,还扣留了周王特使。这么一来,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恶化了。周襄王觉得很没面子,想要讨伐郑国。可是周王室早就没有什么实力了,周襄王左思右想,最后想到了借助于狄人的力量。

      想当年齐桓公尊王攘夷,现在周王室却借助狄人之力量来搅动中原战争。狄人应周襄王之邀,出兵进攻郑国,攻占栎邑。为了感谢狄人的帮助,周襄王居然娶了一名狄人女子隗氏。并立为王后,这导致了周王室的一桩丑闻。

      王后隗氏居然与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通奸,周襄王得知后非常震怒,废除了隗氏的王后名位。奸情败露后,王子带一不做,二不休,发动政变,率领反政府军进攻周襄王。在狄人的支持下,王子带大败政府军,周襄王被迫逃往郑国的汜城避难。

       不久前周襄王还联合狄人进攻郑国,现在反而在狄人的进攻下避难郑国,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郑文公倒没有因为周襄王曾经引狄人入侵而拒绝接纳,毕竟 在那个时代,周襄王名义上是天下共尊。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还是派人前往汜城,向周天子表示问候,并提供生活的必需品。

      羞愧难当的周襄王只得求助于诸侯国了。

      这一年的年底,他分别向鲁国、晋国和秦国发出勤王令

      对勤王令反应最积极的是秦穆公,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很敏锐地发现这是扶天子而称霸的良机。公元前653年,秦穆公率军队东进到黄河,准备渡河前往迎接周天子。但黄河的东岸是晋国的地盘,秦军要继续前进,必须要得到晋国的许可。

      相比之下,晋文公重耳的反应比较迟钝,幸好他手下有狐偃

       狐偃听到秦军东进的消息之后,拔腿就跑到晋文公处,对他说:"晋国军队要赶紧出发,赶在秦国之前迎接周襄王。要想称霸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尊崇王室。 得抓住这次效力王室的机会,这将成为晋国成就霸业的资本。"看来重耳流亡集团在浪迹中原多年之后,彻底改变了原先晋国政府的封闭式外交政策。以齐桓公为榜 样,"尊天子以令诸侯",积极介入中原地区的防务。

      晋文公听后,感到此事的急迫性了。他一方面婉言谢绝秦军东渡黄河;另一方面亲自率军南下。晋军兵分两路,一路包围王子带与隗氏所在的温地。周襄王一逃,这对情人索性就公然同居了。另一路晋军则径直奔郑国汜城,迎接周襄王。

      王子带的叛军岂是勇猛晋军的对手,很快被打得丢盔卸甲。王子带在战斗中被俘,后被处死;同时晋文公亲自进入汜城迎接周襄王,并护送天子回到首都洛邑。晋文公在入主晋国的第二年,便立下再造王室的伟大功业,晋国的霸业已经呼之欲出。

       周天子返回京城的第二天,晋文公朝见周襄王。周襄王以高规格的仪式款待晋文公,并亲自敬酒。与齐桓公相比,晋文公对待周王室显然欠缺谦恭之心。他居然在 大会上冒失地提出一个请求,请求周天子允许他死后能享用天子的葬礼。这个请求在时人眼中是非常严重的僭越无礼,是对周王权威地位的挑衅。

      晋文公的要求无疑令周襄王感到十分不痛快,他怫然道:"那是天子的礼仪,现在好像还没有到取代周室改朝换代的时候。如果叔父也以天子之礼安葬,那岂不是有两个天子吗?那样大概叔父也不同意吧。"

      周襄王的一番话令晋文公有几分尴尬,不过晋国还是得到王室的回报,周襄王将阳樊、温、原和欑茅四座城市赏赐给了晋国。

      所谓的"赏赐",实际上是周王室处境窘迫的表现。在周室衰微、诸侯崛起之际,周王室可控制的土地面积已经是越来越小。有迹象表明,这次"赏赐",实际上是周王室受到了晋国人威胁而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这次的勤王之役,对于晋国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晋国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国家,一变成为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尊崇王室是霸业的开端,也是晋国树立霸权的筹码。

       周襄王将四邑"赏赐"给晋国,实属无奈之举。这四座城邑也不愿意为晋国所吞并,首先起而反抗的是阳樊。阳樊抵抗力量的领袖仓葛高声怒喝道:"德是用来感 化中原华夏族的百姓,武力是用来威慑四境蛮夷。现在你们凭恃武力,把我们当做蛮夷来看待,我们是不会屈服的。这里的人哪一个不是天子的姻亲呢?你们要把我 们全部人都当做俘虏吗?"

      晋文公不想充当暴君的角色,也不想扔掉到口的肥肉,他下令将阳樊不愿意归附晋国的居民迁移到他处。

       在接收另一座城池原邑时,晋国人仍然遇到了当地民众的反抗。晋文公动用大军包围原邑,在军队出发前,士兵们只携带了三天的粮食。晋文公认为,如果三天内 原邑还不投降,将撤军回国。三天过去了,原邑的居民仍然没有投降。晋文公恪守诺言,下令全军撤退。就在这时从原邑传来消息,城中的民众已经顶不住晋军的压 力,准备要投降了。

      在承诺与利益之间,晋文公选择信守诺言。他仍然下达撤退令,并说:"当初我说过,如果三天内原邑不投降,将撤兵。作为国君,必须要讲信用。信用是治国的法宝,依靠它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现在如果得到原邑,却失去了信用,那么就得不偿失了,到时民众怎会拥护呢?"

      晋国军队撤退到三十里之外,原邑也派人向晋文公正式请求归附。

       晋文公一举两得,既得到原邑,又赢得了重信用的美誉;同时使其在国内的民众支持度大大上涨。原邑的归降,是一次守信用的示范。在政府的带动下,晋国的商 人们并不一味贪图多赚钱,而是信守所订的契约,以诚信为本。日后在中国历史上闻名的晋商,是否其重信守诺之传统,可以追溯到晋文公时代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