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味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6-02 属于:高中话题作文

  今年习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我国文化强国的愿望愈来愈迫切,同时,也让文风文气更加纯正,更加自由。在这种自由清正的文艺新气象中,文人可以自由的展示文人的气息,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文人该有的一种味道呢?

  首先,文人也是人,必然有人气,人的七情六欲定不可少。岑参在友人得以归京时会写下"山回路转不见君"的不舍之切切,亦会流露出"都护铁衣冷难着"的思归之情,会听到耆卿的"白衣卿相",会听到少游的"便胜人间无数"会听到放翁"塞上长城空白许"的忧愤,会听到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会听到李后主超越千年的呼叹"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是人气的体现,没有一种人气的支持,怎么会有那种对世事真切的体悟?怎么会有一声呜呼的撕彻心肺?文人必定须有人气,否则不食人间五谷,不体百姓民情,不知物价几何,则所做文章必然远离当代,远离群众,而让文艺到群众中去,才是可取之道,受人气之道,文始昌于此!

  文人既冠"文"名,不会加上"武","侠"之类的称谓,正说明这一"文"字,即是才气,记得《世说新语》中提到"论雪"的故事,"大兄"说洒盐空中,明显就顿失美感,而谢道韫认为"柳絮因风起",因此奠定了她的文名,"才"是文人的一大特征,文人既不是比长相,也不是比权势,左思的《蜀都赋》让洛阳纸贵,其貌却不扬;昭明太子因为《昭明文选》为后人记住,却也并非凭"太子"的身份,王荆公之"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便赢得赞声一片;贾岛论"推""敲";冯正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中主"小楼吹彻玉生寒"并为警策,才气之重矣哉!文不在多,字妙则名,乾隆一生留万余,却寥寥无名,张若虚线一生唯存诗一首,却显近千年。曹丕在《典论》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地位也正在于此,一篇文章,立意有多高,境界有多深,字炼得有多好也是最重要的。否则,就算写得再多,也不过手纸一张。所以,才气是文人的一张通行证,证明你可能有资格成为文人。

  古有诗经,以"风"为上,"风"即"讽",言民事,评当政,始自此也!汉清议,晋清谈,明清书院,一种站在民族文化至高点上凸起的硬骨头,不论刀剑枪炮,不论金钱美色,一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气,一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一种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担当,这正是文人的"骨气"。昔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夫也。"诚能呕心沥血,不移此志乃文人,远有文天祥,近有鲁迅、闻一多,有力挽狂澜之士,有革命之志士,有民主之卫士,职业可能不尽相同,但那种文人的气味必然相近,其骨气使人凛然,读《指南录》,虽千载仍觉正气凛然;读鲁迅之阿Q,品味至今;聆闻一多之演讲,仍是铿锵有声,皆骨气使然,才气促之,若文不能载道,浮薄于世,功利至上,名利为要,则骨气之日衰也,文人的骨气,在无形之中,却可真切感受到那种硬气,胜过花言巧语,胜过巧言令色,实实在在的,像梁实秋老先生说的"绚烂之极"之后的平淡,绝不会是平庸,而是如斧斫之后的韵味,华丽的词藻,雕饰的工巧,语言的流畅,失去了文字之下的骨气,那么,一切的外表不过肉一堆!

  而于今日明星写手的盛行,浮华的上扬,不知天高地厚的叫嚣,却写不出那些时代所真正需要的有骨气的作品,正是丧失了"味道"的体现,可能有人气,但是有多少是自己内心的人气,而非无病呻吟?可能有才气,但又有多少是字字玑珠地锻烧出来的?可能有骨气,但又有多少不屈于时代,不做读者的佞臣?有多少不屈于市场,不做金钱的仆役,又有多少不屈于自己,不做贪妄的前驱。性本归真,言当世之要,传历代之绝学,浮尘不蔽于目,天子之船尤不朝,闻鹤鸣于华亭,聆上蔡之鹿呦,做真文章,不改初心,做真文人,不折骨气。

  我中华之文人啊!人气、才气、骨气,铸就你特有味道!大我中华,人杰地灵,产五味而前陈,酿百世之流芳!作为时代的先导,社会的脊梁,用中国文人那种最独特的味道,感染世人,宣扬德行,凝聚文化,积攒人心,再经过时间的熏陶,必能爆发出文化中国的书卷陈香,迸发出中国真文人的味道!

上一篇:我的中国梦 下一篇:感恩
分享到: